|
 |
長春花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
【拼音名】Chánɡ Chūn Huā
【別名】雁來紅、日日新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四時春、三萬花(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)。
【來源】為夾竹桃科植物長春花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亞灌木,高達60厘米。幼枝綠色或紅褐色,它和葉背、花萼、花冠筒及果均被白色柔毛。單葉對生,長圓形或倒卵形,長4~7厘米,寬2~3厘米,先端中脈伸出成短尖;1~2朵腋生;花萼綠色,5裂;花冠高腳碟狀,粉紅色或紫紅色,長2.5~3厘米,裂片5;雄蕊5,內(nèi)藏;心皮2個,分離,花柱連合.蓇葖2個,圓柱形,長2~3厘米,有種子數(shù)顆。花期:近全年。栽培,也有野生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以及長江以南各地。
【生境分布】此外,尚有本植物的變種白長春花、黃長春花,亦伺等入藥。形態(tài)與本種相似,僅花的顏色不同,前者花白色,后者花黃色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含70種以上生物堿,主要有長春堿、長春新堿、阿馬里新等。
【性味】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微苦,涼。
【功能主治】 涼血降壓,鎮(zhèn)靜安神。用于高血壓、火燙傷、惡性淋巴瘤、絨毛膜上皮癌、單核細胞性白血病。 ①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鎮(zhèn)靜安神,平肝降壓。治高血壓。 ②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:治療何杰金氏病、惡性腫瘤。 ③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治白血病,肺癌,絨毛膜上皮癌,淋巴腫瘤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2~5錢;或提取物制成注射劑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硫酸長春堿治療何杰金氏病22例,淋巴肉瘤11例,惡性網(wǎng)狀細胞增生、蕈樣霉菌病、白血病、綠色瘤、縱隔腫瘤各1例,網(wǎng)狀細胞肉瘤6例。絕大多數(shù)病例均經(jīng)病理活檢或血液系統(tǒng)檢查證實。結(jié)果獲完全消失4例,顯效15例,有效12例,無效6例,惡化3例,不詳3例。副作用:部分病例有肌痛或麻木感,食欲減退,惡心嘔吐等。用藥劑量一般小于每公斤體重0.6毫克。有些病例在用維持量時或停藥后2~3周又趨復(fù)發(fā)。本品對惡性淋巴瘤療效顯著,療效出現(xiàn)快,不需近期重復(fù)注射,副作用不大。用硫酸長春新堿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5例,亞急性淋巴白血病1例,急性粒細胞白血病2例,亞急性粒緞胞性白血病1例,淋巴肉瘤10例。臨床獲完全緩解或完全消失的計有淋巴白血病2例,淋巴肉瘤1例;顯效的為淋巴白血病3例,淋巴肉瘤1例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