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白暨豚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物志》。
【拼音名】Bái Jì Tún
【英文名】suckling pig
【別名】白旗、白鰭、白鰭豚、白江豬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采收和儲藏:白暨豚的脂肪入藥,捕殺后,殺死取其脂肪,用小火將油煉出,放涼后呈膏狀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白暨豚,身體呈紡錘形,臍處最粗。體長1.5-2.5m,重約230kg。吻極狹長,約30cm,前端略上翹。噴氣孔縱長,位頭頂偏左。眼極小,位于口角后上方。耳孔小如針眼,位于頭兩側(cè),眼的后下方。背鰭三角形,位于體中部略后,上端尖,基閽長,鰭肢較寬,末端圓鈍。屬鰭后緣凹入,中央有齒刻。背面藍(lán)灰色或灰色,腹部白色,一般為乳白色。各鰭皆白色,故名白鰭豚。頭骨左右不對稱,顱腔大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棲息于長江中下游,洞庭、鄱陽湖等地。以中上層魚類為主食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中下游的干流中也見于洞庭、鄱陽湖及錢塘江口一帶。
【性味】苦;咸;寒
【歸經(jīng)】心;肺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鎮(zhèn)咳;清熱解毒。主咳嗽;燒、燙傷等癥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熬后食用,適量。外用:適量,涂擦。
【各家論述】《中國藥用動物志》:有鎮(zhèn)咳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主治咳嗽、燒、燙傷等癥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