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藤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【拼音名】 Zǐ Ténɡ
【別名】藤蘿
【來源】豆科紫藤屬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weet,以莖皮、花及種子入藥。夏秋采,分別曬干。
【性味】甘、苦,溫。有小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止痛,殺蟲。用于腹痛,蟯蟲病。
【用法用量】 1錢。
【備注】(1)種子內(nèi)含氰化合物,用量過大有中毒的可能,雖能治療蟯蟲病,但不宜久服。
【摘錄】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紫藤 《*辭典》
【出處】《本草拾遺》
【拼音名】 Zǐ Ténɡ
【別名】招豆藤(《本草拾遺》),朱藤(《夢溪筆談》),藤花菜(《救荒本草》),小黃藤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紫金藤(《江蘇藥材志》),轎藤、豆藤、藤蘿、黃纖藤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。
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紫藤的莖葉。夏、秋采收。
【源形態(tài)】
落葉攀援灌木。莖纏繞于他物上。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互生;托葉線狀披針形,早落;小葉7~11枚,卵狀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,長4~7厘米,頂端一枚較大;小葉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;幼時(shí)密生平貼細(xì)毛,成熟時(shí)無毛?偁罨ㄐ騻(cè)生,倒垂,長15~30厘米;花梗柔弱,有毛,長1~2厘米;萼鐘狀,5齒裂,密被細(xì)毛;花冠蝶形,藍(lán)紫色,旗瓣大,外反,基部有2附屬體,翼瓣基部有耳,龍骨瓣鈍,鐮狀;雄蕊2體;花柱內(nèi)彎,柱頭頂生。莢果長而扁平,長10~20厘米,密生絨毛。種子扁圓形,1~3粒;ㄆ3~4月。果期9~10月。
本植物的根(紫藤根)、種子(紫藤子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生境分布】多栽培于庭園。分布東北、山東、河南、河北、陜西、湖北、江蘇、浙江、四川、廣東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樹皮含紫藤甙及樹脂。葉含木犀草素7-葡萄糖鼠李糖甙、木犀草素7-鼠李糖葡萄糖甙、芹菜素7-鼠李糖葡萄糖甙。新鮮葉含維生素C109毫克%。花含揮發(fā)油0.6~0.95%;尿囊素和尿囊酸的含量占花中總氮量的27%。又含廿七烷和22,23-二氮豆甾醇。
【藥理作用】紫藤甙及樹脂均有毒,能引起嘔吐、腹瀉乃至虛脫。
【性味】《本草拾遺》:"味甘,微溫,有小毒。"
【功能主治】《本草拾遺》:"主水癊病。作煎如糖,下水良。"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紫藤根 《*辭典》
【出處】《浙江民間草藥》
【拼音名】 Zǐ Ténɡ Gēn
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紫藤的根,全年可采。
【源形態(tài)】植物形態(tài)詳"紫藤"條。
【性味】甘,溫。
【功能主治】《浙江民間草藥》:"治筋絡(luò)風(fēng)氣,補(bǔ)心。"
【附方】
①治痛風(fēng):紫藤根五錢。配其它痛風(fēng)藥煎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
②治關(guān)節(jié)炎:紫藤根、枸骨根、菝葜根(均鮮品)各一兩。水煎米酒兌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紫藤子 《*辭典》
【出處】《本草拾遺》
【拼音名】 Zǐ Ténɡ Zǐ
【別名】紫藤豆、藤花子、紫金藤子(《江蘇植藥志》),土木鱉(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)。
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紫藤的種子。
【源形態(tài)】植物形態(tài)詳"紫藤"條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種子含金雀花堿。
【性味】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:"甘,微溫,有小毒。"
【功能主治】
①《江蘇植藥志》:"治筋骨疼痛。泡酒服。"
②蘇醫(yī)《中草藥手冊》:"殺蟲,止痛,解毒。"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(炒熟),3~5錢;或浸酒飲。
【注意】本品有毒,內(nèi)服須炒透。
【附方】治食物中毒、腹痛、吐瀉,并治蟯蟲。鹤咸僮映词煲粌桑~腥草四至五錢,醉魚草七至八錢。水煎(須煎透),早、晚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