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 胸腹部穴位
【天突】
位置:胸骨上窩正中。
操作:中指端接或揉,稱按天突或揉天突(圖206)。
次數(shù):10~15次。
主治:咳喘胸悶、痰壅氣急、惡心嘔吐等。
臨床應(yīng)用:①咳喘痰壅,可與推揉膻中、運內(nèi)八卦等穴合用;②惡心嘔吐、與揉中脘、推脾土等穴合用。
【膻中】
點、線狀結(jié)合穴位。
位置:前正中線,兩乳頭之間。
操作:中指端揉稱揉膻中;兩拇指自穴中間向兩旁分推至乳頭,稱分推膻中(圖207);用食、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,稱推膻中。
次數(shù):推或揉約50~100次。
主治:胸悶、咳喘、痰鳴、吐逆等。
臨床應(yīng)用:①胸悶,取分推膻中;②咳喘、痰鳴,取揉膻中,可與推肺經(jīng)、揉肺俞等穴合用;③吐逆,取推膻中,可與揉天突、按揉豐隆等穴合用。
【乳旁、乳根】
點狀穴,常合并應(yīng)用。
位置:乳頭向外旁開2分為乳旁,乳頭向下2分為乳根。
操作:食、中兩指分別置乳旁、乳根穴用揉法,稱揉乳旁、揉乳根。
次數(shù):20~50次。
主治:咳喘、胸悶。
臨床應(yīng)用:咳喘、胸悶,可與揉膻中,揉肺俞等穴合用。
【脅肋】
面狀穴位。
位置:從腋下兩脅至天樞處。
操作:兩手掌從兩脅腋下搓摩至天樞穴,稱搓摩脅肋(圖208)。
次數(shù):50~100次。
主治:脅痛胸悶、痰喘氣急、疳積等。
臨床應(yīng)用:①脅痛、胸悶、痰喘氣急,可與揉膻中、推膻中等穴合用;②疳積者可多搓摩脅助,加捏脊法。
【中脘】
點、線、面狀結(jié)合穴位。
位置:腹部正中線,臍上4寸。
操作:①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,稱揉中脘;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部位,稱摩中脘;自天突起沿胸部正中線直下推至中院,稱推中脘(圖209)。
次數(shù):揉100~300次;摩5分鐘;推100~300次。
主治:腹脹、曖氣、食積、食欲不振、嘔吐、泄瀉等。
臨床應(yīng)用:①腹脹、食積、食欲不振、嘔吐、泄瀉,可與推牌經(jīng)、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;②胃氣上逆、曖氣嘔惡,可與推板門、推天柱等穴合用。
【腹】
面狀與線狀相結(jié)合穴位。
位置:腹部(以中腹為主)。
操作(圖210):①兩手沿肋弓角邊緣向兩旁分推,稱分推腹陰陽;②以掌或四指端摩腹,稱摩腹。
次數(shù):分推100~200次;摩5分鐘。
主治:消化不良、腹痛腹脹、惡心嘔吐等。
臨床應(yīng)用:①對于消化道疾病,可與揉中脘、推脾經(jīng)等穴合用;②常與捏脊法、按揉足三里合用,作為小兒保健手法;③與揉臍、揉龜尾、推上七節(jié)合用,是醫(yī)治小兒腹瀉有效的組合穴位。
【臍】
點狀與面狀相結(jié)合穴位。
位置:肚臍。
操作:用中指端或掌根揉,稱揉臍(圖211)。
次數(shù):100~300次。
主治:腹瀉、便秘、腹脹腹痛、疳積等。
臨床應(yīng)用:①腹瀉、便秘,可與摩腹、揉龜尾,推七節(jié)等穴合用;②疳積,可與捏脊、揉中脘、揉足三里等穴合用。
【天樞】
位置:臍旁2寸,左右成對。
操作:以食、中兩指分別置于兩側(cè)天樞穴指揉,稱揉天樞(圖212)。
次數(shù):50~100次。
主治:腹瀉、腹脹、腹痛、便秘,消化功能紊亂。
臨床應(yīng)用: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,可與揉臍、推牌經(jīng)、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。
在臨床上,天樞與臍可同時操作,以中指定臍,食指與無名指分別按置于兩側(cè)天樞穴同時揉動。
【丹田】
點狀與面狀相結(jié)合穴位。
位置:小腹部,臍下2才與3寸之間。
操作:可揉、可摩,稱揉丹田(圖 213)或摩丹田。
次數(shù):揉50~100次;摩5分鐘。
主治:腹痛、遺尿、脫肛、疝氣、尿潴留等。
臨床應(yīng)用:①疝氣、遺尿、脫肛,可與補(bǔ)腎經(jīng)、推三關(guān)、揉外勞宮等穴合用;②尿潴留,可與按丹田、推箕門等穴合用。
【肚角】
位置:臍下2寸,旁開2寸。
操作:①用拇、食、中三指作拿法,稱拿肚角(圖214);②用中指按,稱按肚角。
次數(shù):3~5次。
主治:腹痛、腹瀉。
臨床應(yīng)用:對虛寒腹痛,腹瀉效果較好,可與揉牌經(jīng)、摩腹、揉丹田等穴合用。
本法刺激性較強(qiáng),為防止患兒哭鬧影響手法的進(jìn)行,可在諸手法施畢后,再拿此穴。
【胸腹部常用穴位小結(jié)】
1.胸部諸穴主要用于呼吸系統(tǒng)疾。喝缈却跌Q,胸悶諸癥。
2.中、上腹部諸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統(tǒng)功能性紊亂:如消化不良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秘諸癥。
3.下腹部諸穴主要用于溫煦下焦,培腎固本,治泌尿系統(tǒng)疾病如遺尿等。